山地页岩气开发新模式 浙江油田年产量上50万吨
通過持續技術攻關、裝備技術國産化等模式,浙江油田頁岩氣單井綜合成本較初期減少45%,鑽井施工周期較初期減少30%左右,開發井一類儲層鑽遇率由2015年的89.4%提高到目前的97.5%。
2016年12月底,浙江油田公司表示,經過幾年探索,通過“標准化設計、數字化管理、一體化集成、模塊化建設、智能化排采”山地頁岩氣高效開發新模式,浙江油田已在滇黔北昭通***頁岩氣示範區(簡稱昭通示範區)建成5.3億立方米頁岩氣産能規模,年産油氣當量首上50萬噸。
2009年7月,浙江油田獲得國土資源部頒發的**頁岩氣探礦權證。2012年3月,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批複同意中國石油設立昭通示範區,由浙江油田負責承建。昭通示範區橫跨滇黔川三省,與北美地區頁岩氣開發相比,地層熱演化程度高、構造複雜,而且山高溝深,找一個足球場大的井場都非常困難,勘探難度屬于***。近年來,浙江油田克服極爲複雜的地下、地上條件,按照“前期評價、甜點選區、産能建設”三部曲,穩步推進頁岩氣勘探開發。
幾年來,浙江油田在昭通示範區完成二維地震勘探4720千米,三維地震647平方千米,頁岩氣評價井15口,累計鑽井進尺3.8萬米;完成5億立方米産能建設工作,建成6個平台,完成開發水平井26口,累計進尺11萬米;建成集氣脫水站一座,外輸幹線5.3千米和集氣支線16.33千米;已投産22口井,單井獲最高日産氣量24.23萬立方米。目前,按照“控産量、控壓降”原則進行試生産,2016年産氣5.01億立方米。頁岩氣開發進入規模化、工業化生産新階段。
通過勘探開發實踐探索和總結提升,公司利用三維地質建模技術建立實時叠代更新的頁岩氣地質儲層、裂縫系統、岩石力學等三維地質模型,形成了“強改造、過成熟”海相地層綜合地質評價、水平井鑽完井、水平井大型體積壓裂、開發與生産評價四大技術系列22項專項技術,基本滿足了山地頁岩氣高效規模開發的需要。
同時,公司促進主體技術、關鍵工具國産化,在國內首次研發成功“地層元素測井技術”,打破了頁岩氣特殊測井技術依靠國外進口的局面;開展核心處理劑研發,研制出“高潤強抑水基鑽井液”體系,爲水平井水基鑽井液代替油基鑽井液提供了可行性,大大降低了環保風險和鑽井工程成本;成功應用“可視化壓裂技術”,運用鄰井微地震監測與三維地質模型結合方法,給指揮人員裝上“眼睛”,可實時看到地下人造裂縫延伸情況,提高壓裂成功率;探索山地工廠化鑽井和大型體積壓裂作業模式,目前已實現同一平台3口井同時鑽井、同時壓裂,實現了同一平台鑽井、壓裂交叉作業和拉鏈式壓裂作業,縮短作業時間,減少井場占用面積。